【引用】小榄古迹 . 何吾驺故居

2025-05-22 02:08:15

文/图 中山权

有一句话是这样的,古时小榄三大氏族中,何氏官最大,李氏人最多,麦氏钱最多。不知此话有没有道理,但要说到何氏中官最大者,我想非他莫属——何吾驺何大人!

何吾驺生于明万历九年(1581年),香山小榄人。他是小榄何氏先祖的第十三世孙,其祖父是何世睿,其父是“香山三何”中的何述铉(另外“两何”是何述忠、何述瓒),其子是清初小榄的爱国诗人何巩道。他字龙友,号象冈,万历三十四年(1606年)丙午科举人,己未年(1619年)进士,授庶吉士。崇祯元年(1628年)升左春坊经筵讲官,后升少詹事兼侍讲学士,再提升正詹事。祟祯五年(1632年)擢礼部右侍郎,六年(1633年)再升礼部尚书。后晋升为内阁大学士。当时掌握朝政实权的温体仁图谋起用魏忠贤余党做事,何吾驺与之意见不合,因而被罢官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福王朱由崧在福州自立弘光朝,召何吾驺任首辅(宰相)。翌年,清兵攻入闽境,何吾驺跄踉返回广州。在广州期间,何吾驺被唐王弟任命为“代天子行事”,建立绍武朝。在后来的永历朝年间,何吾驺再次被任命为太傅。清顺治八年(1651年),南明亡国,何吾驺卒于广州府署。顺治十三年(1656年),何吾驺的骸骨才被移葬到故居的凤山上。(但另一种说法为,何吾驺罢归故里,卒于故里。)

何吾驺为官一时一地,从艺却一生一世。他在仕途上失意不畅、屡遭罢免,在艺术上却功成名就。在诗书上他给人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佳作,如《周易补注》、《经筵日讲拜稽录》、《元气堂诗集》、《元气堂文集》、《云芨轩稿》、《中麓阁集》等。而他的书法独创精神在明末书家中,更是“树一帜于岭外”,作品有《风流弦管诗立轴》、《冬日署中梅花诗轴》等。他的书法石刻也有精品流传于世,如《秋悲诗》、《香山八景序》等。

崇祯八年(1635年),何吾驺因与幕僚意见不合,被罢归里后,在凤山附近,划地数十亩,建起自己的宅院,名为“翁陔园”。翁陔园范围,北至凤山之麓,南至莲塘大街,东至滘口孖塘,西至西闸,葵水(葵树涌)横注其中。翁陔园内建有松凤阁、吸和轩、览辉楼、宝纶阁、愚公楼、元气堂等亭台楼阁。而园外南北端建有观音庙各一间,为水月宫和莲塘街观音庙。另外,何吾驺还在水月宫的左边建了一间专祠,为自己死后供后代祭祀。(后来崇升三代,故称“世大学士祠”。)

然而,沧海桑田,时移势易。翁陔园的松凤阁、吸和轩、览辉楼在清代实行迁海政策时被毁掉;宝纶阁在小榄沦陷时被毁掉;愚公楼、元气堂早已易主,但建筑还保留原状,直到解放后才与世大学士祠、水月宫、莲塘街观音庙一起被拆除;“后花园”也被人们辟为现今的人民公园。于是,2009年9月2日斜阳西下之时,我来到这里所能见到的只剩下一座沧桑的相府“头进门”,总算有迹可寻!“头进门”为花岗石基底,青砖横砌,硬山式搁檩,檐下有拼砌的羽毛状浮雕砖雕。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,浮雕显得相当灰暗,墙壁斑迹点点,屋檐残缺不整。“头进门”后面的“几进”均已拆掉,现在被划为一个很有“风味”的小园地,以种植树木花卉。据说,翁陔园的前座高于后座,这种建筑格局很罕见,因为传统的建筑格局是“后座高于前座”。究其原因,坊间的说法是何吾驺不愿意后人的成就高过自己。另一种可能是,何吾驺官至尚书,按照迷信说法,后座高就是希望后人成就更高,那可做到皇帝,他为了不祸及子孙,所以将前座高于后座。“头进门”保存了明末典型的官宦人家的建筑风格,是中山现存很少的明代名人旧居之一。但是,单单观看这座残缺的“头进门”,能想像得到翁陔园昔日的规模和风貌吗?真的想像不到,置身于其中,我只感觉到“头进门”与一墙之隔的车水马龙的文化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!

无论是人民公园内的残石,还是何吾驺故居的“头进门”,都给我一种深远的残缺美。一点点残缺的碎片,却蕴含着悠久、厚重的历史,带给了小榄丰富精彩的精神文明。希望这些残缺的碎片不会真的“快要消失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