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启龙先生的《鄞方言正字考注》与《鄞方言语法范例》|文 阮桂君
2025-05-18 20:02:12多年前收到邵启龙先生寄来的《鄞方言正字考注》与书稿《鄞方言语法范例》,原本想写个读后感,后来因为搬家,好多书找不到,所以就耽误下来。近来重新整理家中书籍,重新找到了邵先生的这两本有关宁波方言的书,便重新拿来又认真地学习了一遍,颇有感触。
方言研究,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,那就是方言本字。李荣先生曾经专门写过《考本字甘苦》一文,还通过“台风”本字的求考为例,告诉人们,考本字的要求和困难所在。目前人们对方言本字不明的,一般采用方言同音替代字、训读字、空围字等方式,同时加上注解。
邵先生的《鄞方言正字考注》2015年由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。该书挺有特点:第二章从天象时令、地理场所、人物称呼、服饰制作、房舍建筑、食物餐具、器具用品、行为情感、状态性质、体态疾病、农事植物、鸟禽动物、运动劳作等12个语义类型对宁波方言常见的字词进行了描写和注解。这里的重点是用字,把很多宁波人常常挂在口上的词语写出字来,对学习宁波方言是一大助力,对宁波本地人,对宁波方言感兴趣的人以及专门研究宁波方言的人来说,大有帮助。
例如:宁波方言中表示一群苍蝇飞来飞去发出的声音[ɦoŋ22],用字是“叿”,常用“叿来叿去”比喻没有什么正事可干,一帮人一会儿到东,一会儿到西无所事事的行为。也指凑热闹。
另外有个表示半夜三更、深夜的词语,叫[zən22-21 kã53-44 pø44 ʑia24-22],对[zən22]的写法,我一直没有把握。邵先生把这个词写作“夤更半夜”,考察一下宁波市区的声韵则是[ʑin]。这充分说明宁波方言市区和郊区之间在韵母[ən][in]之间的密切关系,也验证了古汉语韵母发展的某些规律。让我们在思考本字的时候,不死板地从自己的发音来孤立地判断,而是从周边方言、市区和郊县方言等的对比来综合推断。
第三章我觉得更加难得,是专门关于宁波方言用字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,尤其是鄞方言同音同义字以及量词、虚词、儿语等方面的描写,颇见功底。近些年,我在做有关宁波方言长篇语料的数据库,里头需要呈现几项参数:国际音标的标注、方言的说法、普通话的说法、语法标注、英文翻译。其中最难的是方言说法和语法标注。方言说法难就难在本字的处理上。因为很多时候同音字是无法跟语法标注对应起来的,而十分生僻的方言字又打不出来。这个时候,对本字考相关的材料就十分需要。比如宁波方言句末语气词“lɐi”,可以写同音字“雷”,但是意思对不上,计算机自动处理的时候,会把这个字跟“雷电”的实词义对应起来运算。而“口+雷”的方言自创字写法,目前的计算机通用字库中又找不到,所以比较难办。在实际操作中,还是用“雷”暂时写着。
展开全文
人们对一种完全陌生的语言或方言的认识,核心是两个知识:一个是词汇,一个是语法。词汇跟发音和语义相关,语法则跟如何有规则地使用这些词汇相关。邵先生在出版了《鄞方言正字考注》后,2018年又整理出了《鄞方言语法范例》手稿,的确对宁波方言来说,从词汇到语法,完成了一个系统的工作,对宁波方言的保护和传承,有积极的价值。
这本语法范例,我想,邵先生的用意是方便想要学习宁波话的人,帮助人们快速地学会当地方言。所以这本书稿里头有宁波话拼音的设计,有日常用语的示范,设计了从见面打招呼到菜场买菜、医院就医、交通出行、购物租赁等二三十个话语场景,还对宁波方言的语法做了基本的描写和总结,举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自然语料和常用谚语俗语顺口溜、詈语等。
汉语方言的研究,有两股力量,一股是学院派研究者,他们主要是大专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教师、研究员和博硕士生,他们有专门的学术训练,有不同的研究范式,各有侧重,只有一部分学者做词典和语法手册,而且做语法手册的人里头,大部分是纯理论的;一股是民间方言文化爱好者,大部分是出于兴趣爱好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而走上研究的道路,很多人做得很艰苦,没有任何资助,完全是一股热情支撑着,好多人还因为研究的方法和专业训练的不足,被学院派所轻视,他们主要集中在方言词汇的搜集和注释上,包括对俗语、谚语以及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。
在我看来,汉语方言作为地方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本土研究者与学院派研究者应联合起来。我们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,并不是每一个县市都有专门研究当地方言的人,能够出方言词典或者有关当地方言文化方面书籍的,也属少数。方言文化与当地生活紧密相关,最需要的其实是本地的学人,他们在生活中,日积月累,将本土的方言文化相关的内容通过文字记录下来,通过照片拍摄下来,通过视频刻录下来,这是学院派所无法替代的。因此,发现、挖掘乃至培养本土方言文化爱好者与研究者,是文化部门以及研究者们的一项任务。
我想,积极地将地方方言文化研究的学者与学院派的学者联系起来,彼此互动,相互补充,相互学习,或许对汉语方言文化的保存保护与传承发展,会有极大的帮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