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重磅】河口嘴里说“买东西”为何叫“买杲昃”?

2025-08-13 11:51:10

杲,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有“杲杲出日”,形容太阳的明亮;从字形结构上看,有点会意的味道,日至木上,东方日出了,跃上树头,光照人间。

昃,《易·半》曰:“日中则昃”,意为太阳升到正中,开始西斜。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五回有“日中则昃,月满则亏,此天下之常理也”句,其注释意亦此说。

如泰人称“日出为杲,日落为昃”,谓“杲昃”即指“东西”,且用得非常广泛,频率很高。

此外,“杲”在新华词典里的解释是“明亮”。何为“明亮”,天明,太阳升起来了,即为“明亮”。故“杲”在方位上又代表“东”!

“昃”在新华词典里的解释是“日仄,指太阳偏西”。即“昃”在方位上又代表“西”。

“杲昃”即代表“东西”。由此,“买东西”又叫“买杲昃”就理所当然了。

包罗万象的词语

“杲昃”,在如泰地区为物代词,几乎所有的事物、语言等均可代之,例如“他手上拿的什的杲昃啊?”“你刚才说的什的杲昃啊?”也有作贬义用的,“你不要同他样的,他不是个杲昃”等等,简直包罗万象。如东话“杲昃”,确实男女老少随口说来,俯拾皆是。加至口音质朴,外地人听了,不解其义,要反复讲清楚了才能领略:“噢,原来‘杲昃’的学问不小哩,怪不得如东人都文而雅之的!”

你不是杲昃(东西)

明正德帝时,如泰地区有个玩世不恭的秀才郑堂,他抗议坐省王太监做六十大寿时将戏台搭在安太桥旁的朱柴坊巷口,使得巷内人进出都得从戏台下钻过去。王太监亲自和郑堂辩说,最后理屈词穷的王太监想刁难一下郑堂:“要想拆戏台,必须对对子,对得通就拆,对不通,你郑秀才也得钻戏台。”郑秀才毫不让步,说了一字:“行!”时值盛夏,郑秀才走回家,穿上了一件翻面大皮袄,手上拿了把大纸扇,大摇大摆前来应战。众人看了他这副模样,不禁都笑了起来,连王太监也看傻了眼,便带着讥讽的口气出了上联:“穿冬衣执夏扇,不知春秋。”文思敏捷的郑秀才,扇子往左手的掌心上一拍,随口应了下联:“朝北阙镇南邦,没有东西。”王太监在众目睽睽下,只好令人拆了戏台。在这下联中,“东西”两字,讽刺得辛辣而深刻,怒斥王太监是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坏“东西”。于是,“东西”又具备了贬义的骂人的“身份"。如东人把“东西”说成“杲昃”,只不过是把方位词代指具体物体,其文学讲究,实非村野俚语所能比拟也。

(综合:南通发布、百度百科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